管理新知-好文推薦

看透企管這一行

張貼者:2010年5月6日 凌晨12:46Joseph Mo


文章來源:大師輕鬆讀 | 發表時間:2009/12/10 |

所謂「管理迷思」指的是,誤以為企業管理本身是獨立、專門的專業技能,還是一個正式的學門。這是錯覺,是那些自命為商管大師、商業書作者和商學院產業所捏造出來的。管理學充其量是偽科學,是長久以來美國傳統上試圖用技術解決深遠政治問題與道德問題的當今版本。

1. 管理顧問

Q:怎麼會有這麼多懂那麼少的人,在教導經理人如何去做那些他們本來就該知道怎麼做的事情,還可以因此日進斗金?

A:顧問懂得運用適切的工具,可是人人都可以學習去運用。經理人必須學會怎麼自己給自己諮詢。

企管顧問界最弔詭的狀況是,顧問本身常常就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可能有經驗豐富的資深夥伴負責帶領團隊,可是實際從事各種日常工作的顧問,基本上都是頭一回經歷現實世界的大學畢業生。唯獨在商業界,才會讓剛畢業的新手擔任經驗老到者的顧問,這在其他行業是不會看到的。

商業界之所以可以接受這樣的情形,或許是因為大家心底懷疑,商學院裡所教授的才是最新的商業觀念與策略。因此那些顧問新手可以用最新的觀念,來解決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大體而言,這其實是個假象。商學院根本就不是孕育原創概念的溫床,反而只是把各種過去成功的研究案例貯存起來而已。

說實在的,任何企管顧問用以評量的標準工具,通常都是靠曲線分析圖在討生活,證明他們的服務是必要的,因為有些顧客的獲利潛力會高過其他顧客。如果顧問能幫企業找出獲利潛力最大的顧客,並盡可能從這些顧客身上賺到錢,而不是去經營獲利潛力小的顧客,就會有理想的結果。

2. MBA——企業管理碩士

Q: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花費這麼多的時間與金錢,去獲取一個對於自己做為一名經理人,在未來管理績效卻看不出有幫助的學位?

A:企管碩士學位根本毫無價值,經理人最好去研究能激發自己學習熱忱的學科。

約瑟夫‧華頓在1881年捐贈一大筆錢給賓州大學,成立了華頓學院,成為第一個讓學生主修商學的大學課程。達特茅斯學院起而效尤,還有多所大學也紛紛效法。哈佛在1908年決定要加入戰局,不過該校當時尚未確定要教學生什麼內容,企管碩士學位就這麼草草地誕生了。

相較於大學中其他學術領域,商學院的起步相當晚,可是它們本身卻速迅變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今日商學院的發展,完全著重於將企業管理變成嚴謹的學術領域,藉以有系統地教導與學習。不管商學院再怎麼努力,卻還是很少訓練出能締造史上最大突破性發展的創業家,這種成就都是由具有全新創意觀點的外行人所達成的。

3. 管理大師

Q:管理思想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竟然可以靠著充斥術語和道理簡單的著作賺進百萬財富,這是怎麼回事?

A:經理人應該有自信地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去撿現成的管理觀念。

商業界充斥著屹立數十年的大師,大師們的著作可以銷售數百萬冊,而他們所開發和提供的種種商品也都供不應求。要成為大師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推出某種新的管理觀念經過以下5個步驟,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1)先說明「我們將會被淘汰」。

(2)接著指出「科層會害死我們」。

(3)然後高呼「我們可以創造更光明的未來」。

(4)再來就要提出「你握有促成改革的力量」。

(5)最後要號召行動「追隨我」。

當然,你還必須具備合群、外向的個性,才能大張旗鼓地達成這5個步驟,不過其實人人都做得到。或者,如果你不是這種滿口大道理的人,隨時都可以去搭最新潮流的順風車。事實上,不管何時都會出現管理大師。有些一夕成名,然後從此就消聲匿跡,有些則扮演變革的推手,享有長久而且獲利豐碩的事業。大師懂的真的沒有比其他人多,他們只不過比一般人更善於推銷自己的觀念,並且能把自己事業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不要誤以為大師懂得比你多,他們犯錯的機率,跟大家都一樣高。

4. 執行長

Q:為什麼執行長的收入會這麼高,高到讓貴得離譜又不必要花的企管顧問費,也顯得微不足道?

A:由於自由市場勢力在過去的操弄,使執行長的收入高過他們應得的水準,必須訂定法規予以制衡。

有些作家靠著探討自己的著作建立起成功的職涯,因而成為企業大師,同樣地,有許多高知名度的執行長也因為聲名大噪而享有優渥收入。商學院和管理大師都為自己在管理市場上,畫定一塊獨占而且獲利豐厚的地盤,同樣地,高知名度的執行長也這麼做。他們為自己的專業領域成功營造出一種神祕感,根本沒有事實根據可加以證明。自由市場並不是為了執行長的才華而存在,一家公司的執行長常常還是另一家公司的董事,握有選擇下一任執行長的大權。

創造你的EVA 提升經濟附加價值

張貼者:2010年5月6日 凌晨12:35Joseph Mo


文章來源:管理雜誌 | 發表時間:2009/12/16 | 文:丁永祥

做生意,就是要花一塊賺十塊,其中最關鍵的訣竅,不在於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能不能有效率地運用資源,用相同的成本,創造最大的經濟附加價值。

美國國際集團(AIG)要出售南山人壽,巴黎證卷研究團隊估算,南山人壽的合理價在新台幣380~650億元,這個價錢是怎麼算的?他們算的,是經濟附加價值!

什麼是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呢?一個簡潔的定義是:扣除為賺取利潤所投資金的成本後,所得之利潤。

你投資十塊錢,扣掉機會成本,再扣掉原來的十塊,其他賺到的錢,就是這十塊創造出來的EVA。

每個行業所能創造的EVA當然都不一樣,有的賺多,有的賺少,有的甚至賠錢。 如果你是一家企業,希望創造最高的價值,該如何思考?

策略:想清楚核心價值在那裡

如新公司(NU SKIN)是去年最賺錢的直銷公司之一,800,000位直銷商每年創造超過12億美元的銷售業績,平均一位直銷商,一年可以創造4,800萬的業績!

如新的員工+直銷商,針對個別客戶,在價格、功能、產品支援、等達成最佳組合,建立起「顧客緊密關係」(Customer Intimacy),公司裡每位員工,都在創造價值。

同樣是小籠包,鼎泰豐登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版面,一樣開書店,誠品讓探索頻道(Discovery)選為台灣精選景點。包子、書籍大家都在做,但他們讓產品達到「差異化」(differentiation),用「產品領先」(Product leadership)來創造價值。

新竹貨運是台灣本土物流產業最賺的,它送的貨物又快又準又安全,員工在台灣物流界有「三高」之譽:工作量最高、工作時間最高、薪資最高。同樣的員工,新竹貨運達到人力資源最佳化。

同樣是員工、一樣是機器設備,他們用「完美營運能力」(operational excellence)創造高價值。

企業想要創造經濟附加價值,首先要找出自己的核心業務(core business),擬定商業模式的策略,是「顧客緊密關係」?「產品領先」?還是擁有「完美營運能力」?然後投入公司最多的時間、資源、人力及資本,用來建立與維繫這些地位。

自我投資10堂課

張貼者:2010年5月6日 凌晨12:34Joseph Mo


文章來源:30雜誌 | 發表時間:2009/12/23 | 《30雜誌》撰文=許綠芸

你,還在瞎學習嗎?親手描繪夢想金字塔和矩陣法,從此讓「學」快又有效!

facebook,現在是王文華最崇拜的行銷老師,因為要搞懂「網友當家作主」的行銷這一課,是他的母校史丹佛大學完全沒教的事。

同樣,在Twitter上擁有68萬名「推友」的李開復,最近離開搜尋引擎界龍頭Google,48歲的他,決定自行創業,他現在開始學「創投」(VC),一方面尋找創新案例,一方了解資金回收的操作策略,看懂創業的投資報酬率。

PChome行銷總監曾薰儀的辦公桌上,滿滿一大疊企業財務報表,Google、微軟、IBM……,全球知名企業名單一長串,看來像在進行什麼大計畫,她卻說,「那是我的作業。」這位線上遊戲打怪高手,正開始學會計科目怎麼擺、左右平衡怎麼算,要練硬功夫。

這個世界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在改變。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在社會上能用到的最多不過20%,其他80%都得在社會中學習。換句話說,一個大學本科系畢業生,從畢業那年開始起算,他的知識已開始進入半衰期,而且短短幾年內就可能被折舊耗盡。而你自以為有價值的知識,「知識保鮮期」早已從20世紀初的30年,縮短到現在只有5~10年。

著魔上班族 安逸怕改變

這就是可怕的知識淘汰率。「未來的社會,沒有軌道可循,面對變動,你必須自己找答案!」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說。

以任職小型證券公司營業員的布萊恩為例,他手上有3、5個固定下單的客戶,日子過得很愜意。但沒想到2006年公司被購併之後,開始進行裁員,很不幸的,布萊恩就名列其中。當時證券業不斷購併,加上網路交易興起之後,營業員的工作也愈來愈難找。

起初,朋友介紹他往壽險業發展,他因不想背負業績壓力而作罷。

後來,有朋友開的網路公司請他做股市研究,因為接近本行,他重新回到職場。但他才上班沒幾天就發現,在網路公司,即使不是工程師也要懂得拉簡單網頁、熟習HTML語言,擔心網路技術變化太快,布萊恩最後又打了退堂鼓。目前,布萊恩美其名是專業投資人,但其實他只是整天待在家裡打電動的宅男。

根據大前研一的研究,職場中有一個「著魔的15年」現象,意指有職場表現的35~50世代上班族,許多人在這個階段會明顯碰到工作瓶頸,學習明顯後繼乏力。關鍵就在於他們久待「舒適圈」,內心害怕改變。

職場裡的「著魔世代」最常犯的2個錯誤,一就是他們誤判了環境,二是他過度適應所誤判的環境。

誤判會讓人停止學習,也讓布萊恩的人生停格。據104教育資訊網「2009上班族戰鬥力大調查」,其中「你是否認為自己具有足夠專業與競爭力」,近4成的台灣上班族對自己抱持否定答案,且僅有4.3%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足夠專業與競爭力,換句話說,職場中95%的上班族都不太有信心。

如果你不想被職場大浪吞沒,不想變成「著魔世代」,或許現在你應該靜下心來,想想你該學什麼?

分辨急迫感 聚焦不瞎忙

當你體認到該「學習」時,請先分辨急迫性的真假,千萬別隨處亂抓地「瞎學」。看到同事在學英文,就跟著報名;專案管理正夯,就不問三七二十一,匆忙趕流行,弄得自己像隻無頭蒼蠅,疲態百出。這種狀態,我們解釋為「假性急迫」,也使人因為漫無目的地學習,倍感焦慮。

《急迫感》作者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認為,感覺到急迫很好,但也要分辨「急迫」的真偽度。假的急迫感就是瞎忙,是可怕的破壞力,你會忙得團團轉,最後卻一場空。真正的急迫感則是一種高度正面聚焦的力量,一旦確認人生學習裡「迫切重要」的事情,反而每天會讓你迫不及待展開學習。

學習,一次就要做對。請分析現狀,了解自己需要補充為何,真正的急迫感就會出現眼前,化解真實急迫感的方法,就是「積極導入外部資訊」。

夢想金字塔 企畫設目標

1天只有24小時,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你可能什麼都想學,人生因而變得無法掌握,甚至不斷被時間追著跑。反觀創業成功的日本網路公司創業家熊谷正壽,他之所以能在有限時間裡達成完美人生,就是因為「設定目標達成的順序」。

熊谷認為,在20~30歲時期,必須先強身健體、保持良好的心靈精神狀態,並且不時追求知識富足度,因此將重心放在此3大項上,然後設定階段性目標,鞭策自己如期達成。進入30~40歲時期後,轉而追求家庭與社會地位,按部就班完成階段目標,才能達到經濟富足的終極目標。

也只有設定好人生目標的優先順序,隨時檢視自己缺乏了什麼,並積極向外尋求學習,補充自己的不足,這樣,你事先設定的夢想金字塔,才不至於淪為海市蜃樓。

矩陣學習法 鞭策執行力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認為,「學什麼」當然重要,但是要適應資訊爆炸的時代,「怎麼學」更不容忽略。

仔細觀察夢想金字塔的各層項目,你會發現,代表「職場競爭力」的項目,僅占了1/6,因為即便是擁有令人稱羨事業成就的熊谷深信,增進職場競爭力固然重要,也不能讓金字塔的任何一端因失衡而崩塌。

曾任日本小泉內閣經濟財政大臣,且被韓國總統李明博聘為經濟顧問的竹中平藏,他所提出的「矩陣學習法」中,近一步將學習劃分為4個象限。

竹中認為,若以類別作為劃分用的縱軸,學習應該分為「職場武器」和「豐富人生」2類,顧名思義,前者著重增進職場競爭力,後者則強調讓人生多元發展。

矩陣的橫軸,則為「時間長短」。學習依進行時間的長短需分為「有範圍的短期」與「沒有範圍的長期」2類;在有時間範圍的學習中,偏重證照、考試分數等資格的取得,長期學習則能讓學習效果潛移默化。竹中表示,實際訂定時間表,足以增進學習執行力。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對不同挑戰,因此須自行調整在這4類學習領域的時間分配和順序,因人而異,因時制宜。

累積厚實力 擁抱大未來

2010年,你該學什麼?《30》雜誌進行小型辦公室市調後,精選出10堂熱門課程,邀請各領域達人名師傳授心法,告訴你最新的「W」型投資術,分析網路光速世代與色彩趨勢下的行銷奇招,從歐巴馬鏗鏘有力的演說,教授職場英文,更讓你領會記憶大師左右腦並用的超級記憶法,以及自信養成的練習妙招,最後再帶你練笑瑜伽、種藥草、玩飛行傘,一吐心中煩悶。同時也把視野拉到紐約、東京、北京及巴黎,看看全球如何瘋學習,國際名人都在學什麼。

2010年,「改變」已成詮釋大環境的最佳寫照。歐巴馬說,「擁有無畏的希望,更能迎接挑戰。」你準備好了嗎?一旦累積足夠實力,面對未來,將無所畏懼。

員工最恨的10種不良店長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張貼者:2010年5月5日 晚上9:32Joseph Mo


文章來源:Career職場情報誌 | 發表時間:2009/12/18 | 撰文◎羅梅英

當店長,領導統御是一門大學問,如何帶領團隊發揮戰力,考驗店長的管理手腕。小心可別成為以下10種不良店長:

1 不關心員工:對員工冷漠,或是與員工交談很浮淺、缺乏深度溝通的店長,很難留住人才。台灣和民規定,店級幹部每個月必須與員工做1次心理諮商,用半小時聊聊這個月的工作目標、人生短期目標、或家裡最近發生什麼事情,並提供最大的協助。

2 忘記自己是店長: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指出,店長多出身基層,有些人很容易忘記自己現在是管理職,跳下去做現場工作,而沒有善盡管理或調度之責。

3 以偏概全:在績效掛帥下,許多店長眼裡只有業績,而忽略其他管理面向,如服務品質、教導或激勵員工等。

4 在顧客面前責罵員工:所謂帶人帶心,最好以鼓勵代替責罵,就算要罵也關起門來罵。快樂髮型旗下副品牌V+SALON經理徐宜婷認為,千萬別在顧客面前批評設計師,否則不只傷害設計師的自尊,也有損店的專業形象。

5 不清楚公司政策: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遠傳電信館前店店長王美紅指出,最怕店長連公司的政策目標都搞不清楚,或是朝令夕改,造成同仁無所適從。

6 太膨脹自我:洪雅齡指出,有些店長太自我,管理店務時從本位立場出發,而不思如何與總部配合、達成公司交付的目標。

7 不公平、公正及公開:最差勁的店長莫過於濫用職權、管理不公,排輪值表或是衝業績時,好康全攬在自己身上。王美紅建議,店長排班時要考慮每個員工的需求,設法兼顧公平性、取得平衡點。

8 不能以身作則:王美紅提醒,店長不可說一套做一套,例如:明令員工不能遲到,偏偏自己老是遲到,雖然看似小事,但對管理卻有十足殺傷力,店長最好是身教重於言教。

9 沒有肩膀:遇到棘手客訴時,不頂在員工前面,反而要員工跟客人說「店長不在」,這種沒有擔當的店長,沒有一個員工會想跟。

10只想當好人:「好人不見得是好店長,」王美紅說,店長一定要善盡教導責任,很清楚讓員工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能做、工作應具備什麼態度,否則等於是害了同仁。--更多精采文章請見404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新時代的指揮官

張貼者:2010年5月5日 晚上9:31Joseph Mo


文章來源:大師輕鬆讀 | 發表時間:2009/12/25 | 

今日世界最引人矚目之處在於全球經濟動盪、石油等原物料價格巨幅變動、屹立數十年的知名企業垮台,以及全球恐怖主義的威脅與日俱增。人們迫切需要如同過去美國領導典範那般,能讓他們敬重、能帶領他們度過艱難的榜樣,一位成功的明日領導人將必須具備11項不可或缺的要素,以及過去成功通過考驗的可取特質,與創新力及應變力加以融合,才能在遠比過去多變的環境下經營,並且追求卓越。

■領導要素1:自我了解

在未來,卓絕出眾的領導人會將他們的工作視為天職,把工作當作改變世界的機會,並尋求高度的成就感和驕傲。如果你期望自己能在未來扮演關鍵的領導角色,就請尋找你的天職。與工作一起成長,在正直與忠誠間取得適當平衡,還要實踐你的個人準則,留予後人盛德遺範,那就是自我了解能帶來的收穫。

■領導要素2:道德標準

優秀領導人必須行事正當,扮演組織的良心,因為一個成功企業不會只追求獲利,還會以適當的價格、適度的數量供應合適的產品,為顧客帶來價值。這些企業也會妥善對待員工、供應商、合作夥伴和顧客。供應劣質產品或服務或許可僥倖蒙混過一、兩次,但絕不可能長期維持。

■領導要素3:由衷關懷周遭

今日強有力的領導人會以實際行動,展現對同仁的真心關注。組織領導方式應該更具參與性及包容性,你無法再仰賴職位帶給你權威,必須自己去博取。你必須與自己所要領導的同仁建立起緊密的團隊,而不是期待同仁自動自發聽你的指揮。你必須充分尊重部屬,激發他們的最佳表現,以此建立起可行的領導架構。

■領導要素4:覺察環境

最優秀的領導人會走出去四處訪查,不會依靠數據和資料的誘人魅力,而是會倚重第一線的視覺、嗅覺和觸覺,藉以感受他們的『戰場』。他們會出現在零售賣場、工廠和裝貨區,會探訪工作的隔間和辦公室,並且會和顧客對談培養出第六感。

■領導要素5:了解公司

績優領導人必須對自己的組織了解透徹,才能夠使其協調一致有效領導。他們敢於用創意及創新來塑造組織,以迎接層出不窮的挑戰;他們樂於改變,並且能夠帶領手下的團隊度過伴隨改變而來的混亂與苦處;他們能夠讓團隊成員相信,改變帶來的振奮感和可能成就,會遠遠超越其不利之處。

■領導要素6:速度

時間絕對是現代領導人最可貴的資源。不要整天給自己安排一個又一個活動,而是要在你的行程表中挪出一些「創意時間」,用這段時間來來擘畫未來目標,以及規畫到達這個目標的最佳途徑,並為你運用其他時間想要努力完成的目標找到意義。這可以讓你保持在電力飽滿的狀態,就可以避免過度疲乏和勞累。

■領導要素7:領域知識

多年以來,跨國企業經常會輪調嶄露頭角的高級主管,派任到不同國家執掌不同要務,讓這些未來的領導人得以了解他國的文化、價值體系、經濟及政治狀況。因為組織希望領導人能夠具備智慧、才幹、學習熱忱、好奇心和開闊的心胸,讓組織得以在競爭激烈且錯綜複雜的環境中順利運作,並訂出未來的願景及發展方向。

■領導要素8:溝通技巧

在全球化的世界裡,跨文化的溝通是相當困難的,而且有相互矛盾的訊息在爭取注意力,對於有效溝通及溝通者的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善於溝通是一種核心領導能力,組織內外的人無不期待領導人能夠對內部和外界,傳達企業的使命、特色及願景。

■領導要素9:決策能力

決策是領導的靈魂,優秀領導人懂得該如何作決策,並結合直覺與專業知識;會作困難的決策,更會做出完善的決策。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中,常常會有大量資訊排山倒海般湧向決策者,如果決策者可以搶在競爭對手之前做出完善決策,就可以取得競爭優勢。

■領導要素10:危機處理技能

危機隨時都會降臨,出乎意料的狀況會嚴重損害組織或團體的功能或運作,甚或危及其生存,這是無法避免的。明智的領導人很清楚這一點,並且對組織的弱點心知肚明。他們已經分析出組織的危急面向,而且早在事先就採取措施減低危機的潛在衝擊。深刻檢視弱點所在,並做好最壞的打算,是優秀領導人要持續去做的事情。

■領導要素11:願景

領導人除了需具備明確的願景之外,更須長於策略性思考與行動,因為有遠大理想固然不錯,但真正重要的是達成理想的能力,而達成任何事情的能力,通常取決於所能運用的資源。在規畫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必須問自己:「這會要付出多少代價?」然後做出對應的改變,以符合你運用手上資源想要做的事情。

拓展第二專長,開發職涯新藍海

張貼者:2010年5月5日 晚上9:30Joseph Mo


文章來源:Cheers雜誌 | 發表時間:2009/12/30 | 作者:王曉晴


在碩專班的教室裡,出現了一個個成功升遷、轉職、創業的故事。許多上班族因為在職進修,不僅增加個人學歷,還找到生涯新方向。若你對於未來還有徬徨,重新當學生,或許可幫助你找到人生座標。

傍晚,大學生與一般研究生紛紛走出校園;此時反倒是一個個套裝筆挺的上班族,一邊拎著公事包,一邊扛著書包,快步走進學校,期望在課堂上為工作解惑的時分。

日本航空公司高雄營業處旅客業務部經理邱精文是其中之一。即使從事旅運業長達20多年,他仍覺得知識不足,於是決定再進修,報考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邱精文認為,再進修的最大收穫是打破過去理所當然的觀念,例如好的服務品質不是一視同仁的超值服務,而是因人而異的服務內容。

邱精文重拾課本的主要目的是充實自己,更多上班族重回校園是為了培養個人第二專長,增加個人價值。

譬如,中山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黃協興畢業於政治大學經濟學系、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也曾在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班進修。但為了在客戶面前增加專業度與說服力,黃協興選擇回到母校政大就讀法律碩士在職專班。

其中,法律英文是他目前覺得最受用的一堂課。這門課程教的是英文的法律專有名詞與定義,「有了這項專業職能後,跟外國客戶談案件更得心應手,」黃協興說。

因此而成功轉職的,也大有人在。奇美電子人力發展部主任專員王米玲,原本是航空公司座艙長,忙忙碌碌在空中飛了6年,「突然發現自己看報章雜誌時,知識很匱乏,」王米玲直言,於是她先進修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學分班,讀出興趣後,再報考人管所碩專班,畢業後就直接轉戰科技業,負責人才招募。

邱精文、黃協興和王米玲都是縮影:在碩專班的教室裡,充滿一張張想要藉由再進修開啟新生涯的渴望臉孔。

跨域整合專長,法律、觀光等受青睞

近幾年國內碩專班的班級數與學生數仍在穩定成長,但碩士學歷日趨普及、大學直升研究所比例升高,都讓生源縮小。愈來愈多學校出現招生困難,甚至停招的狀況。不過這些並無損熱門碩專班的招生態勢,依舊有碩專班每年吸引上百人報考,錄取率不到3成。

跨領域建立第二專長,是上班族最希望透過攻讀碩專班達到的目標,具有科際整合特色的學門,就成為廣受青睞的選項。

例如政大法律碩專班,除了本科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也吸引了許多會計、金融從業人員前來報考,平均每年錄取率僅3成左右。對此,政大法律碩專班執行長楊芳賢認為,現今法規變動太大…(精采完整內文請見《Cheers雜誌》110期)

你有為夢想拚死拚活嗎?

張貼者:2010年5月5日 晚上9:26Joseph Mo


文章來源:Yahoo!奇摩商業 | 發表時間:2009/12/17 | 文/沈珮君

那個行事幹練、美麗優雅的女同事,總是讓你又羨又妒,你認為她的出身比你好,所以,她的氣質好、教養好,進退得宜,作事有效率,而你的父母只是工人,什麼都不能教你,你從小只能靠自己。

我有一位只靠自己的好友,媽媽早逝,爸爸好賭,她從高中念補校時就到處打工,後來考上台大;婚後,她先生去念研究所,靠她賺錢養家;現在她已是外交官夫人,她跟她先生到任何一個派駐地,都認真學習當地語言。

我還有一個朋友,她父親是計程車司機,媽媽不識字,她原本只是南部小報的編輯,到北部一個報系集團應徵,她學校不夠好,經驗不夠多,在一千多人只取十人的激烈競爭裡,怎麼可能被錄取?但,一位主考官被她的誠懇樸實及她說的那句「我很願意學習,我可以作任何事」打動,主動把她引入報系一個單位。她的基礎比別人差,剛開始確不起眼,但,十年後開始跑在前面,又過了五年,她已是一個小主管。

最近,台灣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子古又文,得到美國最大服裝設計大賽Gen Art Styles的前衛設計獎,許多國際名牌的設計師對他的作品極為驚豔,想跟他合作。他得獎受訪時激動得哭了,「我所受的挫折及辛苦是你們無法想像的」。他是單親家庭,只有小學學歷的媽媽作清潔工,養他們三姊弟;他從高中就兼差,研究所畢業時已還完學貸;人家在看電視時,他在用手作編織,直到累了昏睡過去。他念的不是什麼名校,他屢受羞辱,但仍四處參賽,到處尋找獎學金,很多學弟妹跟他抱怨因為家裡這啊那啊,他們出不了國,他說,「你們真的試過嗎?你們真的有拚死拚活追求你們的夢想嗎?」

當別人站在舞台上變明星時,我們只看到他的亮麗,我們看到他成功之前的拚死拚活嗎?如果你有夢想,你有為它拚死拚活嗎?如果你沒有為它拚死拚活,那還是夢想嗎?或者,只是作夢?

張惠妹在進入演藝圈前,曾多次參加五燈獎,她有一回終於進入五度五關最後一場比賽,居然輸了,可是,沒過多久,她又來挑戰了,重頭來起,這回她坐上五燈之星的寶座,以後的故事大家都看到了,台灣的天空多了一顆閃亮的巨星。

在沒有發光前,星星都只是石頭,即使天生就是鑽石,還是需要多少切割和磨礪才能有所謂「八心八箭」的光芒。人確實生而不平等,但,多數人都跟你我一樣出身平庸,我還有一些朋友是喝米湯水、吃番薯籤長大的,他們耐操耐磨,落在哪裡都可生根。

任何成功者,一定要拚死拚活,這點倒是人生而平等的。

趙政岷/老闆振作的加減乘除術

張貼者:2010年5月5日 晚上9:23Joseph Mo


文章來源:Yahoo!奇摩商業 
| 發表時間:2009/12/21 | 文/趙政岷

生意不好做,誰最緊張?不是業務員,不是財務主管,最提心吊膽的莫過於老闆!老闆高高在上,幹嘛緊張?因為做員工的怕被老闆釘,但有得釘也就有的靠,薪水總不致於突然變少。但老闆就不是了,收入一少,支出相形沒少,那就是荷包失血,長久下去不倒才怪。

景氣不佳,看街頭巷尾一家家商店又改頭換面,重新裝潢,原來是又換了一個老闆,先前的老闆撐不下去了,才會認賠出場;許多企業工廠業績一直萎縮,一季不如一季,到了年底最是該檢討改進的時刻。

做為老闆如何讓企業重新振作?有人身先士卒帶頭衝業績,大小專案都接,希望多賺幾個錢;有人拚命節流,砍預算,砍得人心渙散,省了一些錢,卻喪了許多氣,愈省衰退愈嚴重;也有人山不轉路轉,改變營業項目,賺非核心事業的錢,弄得四不像,過得了一時,卻走不長久,苦日子依舊要過!其實當老闆最重要的是經營布局,搭好企業命脈骨架,調整出對的方向,而其中最該注意的就是「加減乘除術」的運用。

一、加法

什麼時候要加?最主要是業績要加!業績要增加,不是只逼業務員,最重要的是增加客戶。客戶分成兩種,一種是老客人,一種是新客人。景氣不好時老客人的穩住最重要,要想盡辦法收攏老客人的心,另外則是要增加新客人,讓新客人帶來新業績,補足收入的不足。

但不論老新客人,都要從增加接觸率著手,只有更多的接觸率,才會帶來成交率。而要增加接觸率,就要更大的曝光量,大眾曝光可以選擇在大眾媒體登廣告,不景氣下廣告比較少,這時候上廣告也比較容易被看到。至於小眾的經營更要積極耕耘,畢竟抓住手邊的機會最實在,像社區DM的發放,網路部落格的張貼,都可以多些著力。

二、減法

不景氣要減的是費用。營業的費用跟著業績同步,不會少。一味減過頭,只會傷害品質與口碑,得不償失。最要減的是呆人、呆料、呆帳、呆庫存。呆人本來就該減,隨時都該檢討。不只是呆人,也該想想還有沒調整人力的空間,要調整人力,不是只看人數,是要調整工作,把工作流程簡化,讓工作量變少,人員自然可以縮小。至於呆帳要積極催收,呆料要快速處理,呆庫存要想辦法看能不能變現,多少補一點收入,至少減少一些庫存空間與費用。

三、乘法

顧名思義是要創造乘數效益,讓公司有不斷成長的空間。一間房子要撐起來,需要幾根柱子,你的公司也一樣,要有主力的獲利來源,那就是營運的柱子。柱子愈多,就不怕景氣衝擊,反正一根柱子受影響,還有好幾根撐著。但事業要大要多幾層樓,或多幾棟房子才行。換句話說,左手要賺到錢,右手也要能收到錢,當右口袋錢不足時,才能有左口袋讓右口袋能繼續存活撐著。

這裡講得是事業體與產品線的觀念,讓事業可以從核心出發相生相成。落實到經營面是成長率的管理。營收的成長,市佔率的成長,客戶數的成長,在不景氣下更應把經營細分化,設法創造具成長效益的事業與產品線,畢竟這才是未來的希望所在。

四、除法

追求的是單位的貢獻率,看看各產品、各地區、各族群客戶的毛利率如何?佔比如何?看看營收衰退之下,有沒有能提高人均產值?看看今年高獲利率的產品與客人是怎麼來的?許多數字把它除一除後,經營的方向往往就在裡面!

對多數的老闆而言,不景氣更要看好的是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這財務三表,但那畢竟都過去了,面對未來,更應該把客戶來源、費用支出、產品線佔比與毛利率,這加減乘除數掌握好,才能衝破難關,迎向光明。

你要怎樣「優秀」的人生?

張貼者:2010年5月5日 晚上9:13Joseph Mo


文章來源:Yahoo!奇摩商業 
| 發表時間:2010/03/25 | 文/沈珮君

日本知名漫畫「島耕作」的作者弘兼憲史最近訪台,他是你的偶像。你很羨慕他能用身邊的故事來賺錢,從一個小上班族變成大漫畫家。

這本連載廿七年的漫畫,怎麼能有那麼多故事?弘兼憲史說,那些看來信手拈來的各式小人物,都是他隨時觀察隨時作筆記的產物,他連到各地旅行時都會設法和當地日本人碰面或到法律事務所了解狀況,這些都是他的素材,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再用自己嘴巴講出來」。

成功者眼耳鼻舌身意,無一不忙。他的稿約繁重,連搭飛機時,都會想好在機上要畫什麼。

島耕作常碰到貴人,這是上班族夢寐以求的,但,貴人好像上帝,遠在天邊,模模糊糊,你甚至不知道他長一張什麼臉,見面亦不相識。弘兼憲史對「貴人」的定義卻是近在眼前,很像我們說的「天助自助者」,「貴人不是想求就求得來的,你須作好自己的事,別人看你這麼努力,自然會想來幫你」。

不認真的人註定和貴人無緣。

「我幹嘛要活得那麼累?」這好像是你的口頭禪,最近有一篇網路文章深獲你心,故事主角念一個普通大學,嫁一個普通男人,有兩個不必每天趕著去上一堆才藝班的普通孩子;她的業績普通,她不嫉妒表現優異的同事,也不鄙薄表現差勁的同事;她每天回家作晚餐,也每天去作瑜伽,每晚都睡得很好,從不失眠。她的工作考評可能叫作「良好」,但,生活可能叫作「優秀」,你說,這才是人生。

很多人有很相似的故事,念普通大學,但,痛恨那些名校畢業的,覺得他們眼睛不是長在眉毛下面,而是長在上面;嫁一個普通男人,一吵架就罵他「沒出息」,不明白自己當初被什麼蜆仔肉糊住了眼睛;生兩個普通孩子,每天不是打他們,就是罵他們,叨叨念念,人家不補習也第一名,他們就算補習也白花錢,他們智商就跟他們沒出息的爹一樣,這輩子完蛋了;業績普通,都是分到的線不夠好,長官偏心,客戶也都是拗客;比自己業績更好的同事,如果不是靠色相,就是給人家暗盤;比自己業績差的同事,這種人根本不適任,怎麼會跟你同單位?

很相似的故事,但,他的工作考評可能叫作「良好」,生活可能叫作「劣」。

如果你羨慕從一個小小上班族升到課長升到社長的島耕作,你可能很少回家吃晚餐(更別談作晚餐了),也可能天天要吃安眠藥,孩子跟你不太熟,老師以為他是單親兒;如果你只想考績「良好」(注意,千萬不要變成最後那三趴的丙),不必「優秀」,就不要豔羨別人貴人比你多,職務比你高,房子比你大,全家年年可出國旅行。

人生故事自己寫,結局通常也是自己在第一章開始就決定的,但,我們常到最後才愕然發現故事怎麼這樣結束,這就是悲劇了。

積沙成塔 目標細分六件事

張貼者:2010年5月5日 晚上9:09Joseph Mo


文章來源:Yahoo!奇摩商業 | 發表時間:2010/04/12 | 文/趙政岷


每一個人都想成功,每一個人都想發財,但想到成功、想到發財,總覺得好像在天邊那麼遙遠,一旦思考如此,成功只是夢想,發財更是一場夢。但許許多多有成就的人,他們的心智不只如此,他們把目標細分,一步一腳印,按照心裡的步驟一步步走向成功。

1984年國際馬拉松比賽在日本東京舉行,比賽結果大爆黑馬,由一位沒沒無聞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獲得冠軍,大家都很納悶他是何許人?怎麼會獲得冠軍?沒想到這位木訥的選手,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只說了一句:「是靠智慧贏得比賽勝利」。大家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馬拉松比賽靠的是體力與耐力,速度與爆發力都不是重點,還談什麼智力?只覺得他不過是僥倖,故弄玄虛罷了。

沒想到兩年後,國際馬拉松比賽在義大利米蘭舉行,山田本一還是拿到了冠軍,大家覺得他一定不只是僥倖而已,一定有什麼方法讓他一再的達到成功。沒想到山田本一在接受記者訪問時,還是只有那句老話:「靠智慧贏得比賽勝利」。

十年後,山田本一在自傳中終於揭露了他成功的祕訣。原來除了辛勤的練跑努力外,他一定會在比賽前開車跑一次比賽路線,並且熟記每一個個的標誌。譬如首先會到的是一家銀行,接著有一棵大樹,然後有一家紅瓦的房子,接著是一個轉彎的路牌等等。當他把一個個標誌熟記在心裡後,比賽時這場40幾公里漫長的馬拉松路程,就變成一個個小小的目標。先跑一小段就可以抵達銀行,然後等著到大樹,接著只要繼續努力會有紅瓦房子出現,一個個目標走完,終點就到了。

對山田本一而言,成功是計畫中的事,是由一個個相形較易完成的小小目標拼湊而成。心智的調整,讓他的夢想不是在天邊那麼遙遠。

記得聽過另一個故事,是一場管理大師上課時所提的,是那一個大師我忘了。那個故事是說,在一場全美的保險業務人員表揚大會上,獲得首獎的人公開了他成功的祕密。他說一般人做保險最大的問題是,過不了所有業務人員心裡最怕的通病,那就是被拒絕。一而再、再而三被拒絕,就做不下去了。

不過這位頂尖的保險高手,心裡並不這麼想。他相信專家的研究,調查顯示每一筆保險平均要失敗20次,最後終於成交。一般人被6個人拒絕,被8個人拒絕,被12人拒絕,就做不下去了,但這位成功的保險業務高手不這麼想。

他說,「專家告訴我們要被拒絕20次,最後成交可以獲取1000美元的傭金。我就把1000除以20,那表示我每被拒絕一次,相當於獲取50美元的傭金」,雖然這筆傭金不是馬上得到,但如此一來當別人被拒絕6次,開始挫折時,他覺得是獲取了300美元了,別人被拒絕12次,挫折受不了時,他覺得離成交更近了,大概已獲取了600美元。這種信念支持著他,把每一次次的拒絕挫敗,轉換成一步步小小的成功步伐。而他也幾乎真的大約被拒絕20次後,就成交一筆,慢慢的他愈來愈熟練,可能18次拒絕後就成交,甚至變成平均只要12次拒絕後,就成交一筆了。

人生的道路,不會像馬拉松比賽路線那麼清楚,我們也不見得像保險專家當年的統計,只要重覆做同樣的事,失敗20次後就會成功。但心是自己的,我們要怎麼想,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怎麼做下去。這兩個故事至少讓我們在6件事上可重新思考:

一、想清楚我們人生要什麼?並且要一步步的把要到達的過程與路徑畫清楚。

二、想一想我們事業上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怎麼透過改變一步步設下方針,完成目標。如果我們要更高的職位,那代表我們要再經歷那些工作?增進那些能力?

三、想一想我們業績怎麼達成。要成交率必須來自多少的接觸率?要多少的產品線,可以完成我們的年度績效?

四、想一想我們想獲得多少財富?「人不理財、財不理你」,就每個月薪水都不太夠,怎麼理財?也許你可以從儲蓄率做起,賺2萬、儲蓄率5%,就要存下1000元。一但賺到5萬,做到同樣的儲蓄率,要存下2500元。另外可以從消費比例去控制,房租也許不變,但可支配所得中,一個月喝了幾杯咖啡,也可以算算。其實很多大富翁都是斤斤計較的。

五、想一想我們的家庭與人際關係怎麼更好?要多做什麼事?要花多少時間?可不可以從改善某一天、某一次、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的關係做起?

六、想一想我們還需要、想要完成如何的學習?是要先念那一本書?撥那一段時間?找那一位老師?還是先背那一段英文?學那一個手藝?其實控制體重與健康也是如此,我們應先少做那一件事?又要多做那一件事?

「積沙成塔」如果只是一句話,那對大家都沒什麼意義,一但你相信它、照著做,生命中許多奇妙的事就會跟著發生!大家一起共勉,祝福您!

1-10 of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