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也成為全球人才競逐的焦點,台灣人才自然不能自外於這股趨勢。根據104人力銀行在今年年初的調查,有超過四成五的台灣上班族想過到大陸工作,但還沒有行動,而且年紀愈輕比例愈高;但也有16.9%的受訪者正在尋找大陸工作機會,甚至18.6%的人已有大陸工作經驗。 雖然機會愈來愈多,但也有超過六成的上班族擔心兩岸互動後產業外移,失去工作機會;53.1%的人怕公司為降低成本只看個人薪資,卻不問專業價值;48.2%的人憂慮大陸人薪資低,自己的工作價值被取代。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大陸在2005年頒布的「台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要求如果想從事國家規定的職業,必須出具證書才能辦理「就業證」,取得就業資格,因此台灣人未來想與大陸人競爭,證照就成了基本配備。 但面對琳瑯滿目的大陸證照,想要西進求發展的台灣人才到底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又有工作前景的證照報考?
資格+專業能力,雙證在手行遍中國 誠如智谷網絡總經理梁幸堯所說,證照無法單獨存在,必須要跟就業市場連結才有價值。就業市場的變化也不是單一因素影響,而是跟整個外在環境連動相關,所以要了解就業市場、了解證照,就要先了解中國大陸的產業變化及接下來的走向。 梁幸堯分析,目前中國最大的隱憂就是就業問題,原先指望製造業能解決就業問題,但近幾年來,中國大陸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漸失,換句話說,也要朝相對比較高附加價值的路線去走,在這種情況下,它對低廉勞動力的需求也在下降。但另一方面,隨著大陸民眾收入水平的增加,直接刺激了服務業的需求,如果以投資報酬率來看,服務業每一塊錢的消費所創造的就業,事實上是比製造業多出很多。也因此有專家斷言,接下來的中國政策一定會朝著開放服務業前進,而服務業就業市場也會有相當規模的成長。 「如果想到大陸發展,肯定要朝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去走。」梁幸堯認為,其中之一就是需要創意的部分,因為創意需要市場經濟的經驗和對精緻消費的經驗,而這些都不是大陸工作者短時間內能夠學得會的,相對來講,台灣人就比較有優勢。 「其實有許多陸資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希望借用台灣人的優勢來幫他們再做提升。」泛亞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曾翊銘也提到,像之前有家大陸前10大的知名服飾品牌在徵求營運總監,就希望能夠找台灣人,因為台灣人在這些觀念上還是比較成熟和先進。甚至有些製造業在找人時,也希望找到有電子業製造背景的人,但不是看重他電子業那一塊,而是畢竟台灣的電子業在管理上比較成熟,像品保制度、稽核制度都做得相當完善,所以希望藉由這樣的人來導入這些觀念到現有的產線上,做一次產業再提升
取得國際證照,愈高階愈有價值 不論是因為「台灣工作難找」「大陸發展潛力大,應即早擁有大陸經驗」,還是「兩岸人才必會競爭,不如先行卡位」「大陸環境比台灣更國際化」而前進中國的工作者,要想讓西進之路平順,又該做好哪些準備呢? 「到中國大陸就業,當然我們的薪資不具備競爭力,剩下的就只有在國際水準的市場裡有競爭力,換句話說,就是要去拿國際性的證照,而且不能只拿中階、而要是非常前端或高階的證照,才會有機會。」梁幸堯強調。 比如6 Sigma(六標準差)的黑帶認證,由於大陸市場大,印刷廠的規模可能就是台灣印刷廠的好幾倍以上,所以管理的複雜度跟精細度也相對較高。如果用6 Sigma的概念來看,台灣是4 Sigma,大陸就非得用6 Sigma,因為乘上幾倍的印量後,馬上就變成好幾倍的損失。 因此,梁幸堯建議,「如果要在那邊就業,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靠證照來支撐的話,最好是取得國際證照,尤其愈是金字塔尖端的證照,基本上也沒有地域性就業的問題。」證照說穿了,其實就是對某一個層面的品質保證體系,所以只要這張證照是在追求品質成長,即使在製造業,只要是中高階的證照,出路都非常好;服務業就更不用講了,新興產業是連基礎的證照都有不錯的發展。但梁幸堯也提醒,由於目前中國大陸的證照市場還很混亂,各種發證單位滿街都是,有的甚至只提供一些簡單的培訓,換句話說,愈容易拿到的證照愈沒有價值,甚至可能貶低本身的價值。 到大陸工作其實也跟台灣一樣競爭,但如果有實力、有能耐,又有國際證照的加持,創造自己在職場上的高附加價值,相信就能成為台商、陸資競相爭取的關鍵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