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黎智英
1948年 出生在貧窮的廣東農村,十二歲那年,他乘著舢舨船偷渡到香港,進入成衣工廠當童工,月薪八美元。 他一路經營自己,做到成衣廠的經理,卻因公司的一場記過處分,下定決心自己創業。
1981年 成立佐丹奴(Giordano)成衣連鎖店,快速打響名號。獨創快速交貨系統(Speed-sourcing),美國的Wal-Mart和GAP、英國的Next和FRENCH CONNECTION、義大利的BENETTON、日本的Fast Retailing 都曾學習其經營模式。
1989年 創辦《壹周刊》(Next),正式進入媒體事業。
1995年 繼發行量破紀錄達到15萬本的《壹周刊》後,又創辦《蘋果日報》,發行量超過70萬份,此時他擁有的財富已超過5億美元。
1995年6月 創辦「蘋果速銷」(adMart),以線上零售為主,虧損10億港幣(台幣40億元)。
2001年 創辦台灣《壹周刊》。
2003年 創辦台灣《蘋果日報》。
內容簡介
網路世界風高浪急,你不能用昨日的腦、昨日的想法面對今天。
若是你不能每天洗心革面,讓自己煥然一新,
那麼明天便不屬於你,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這個時代真的這麼殘酷?
-黎智英-
變化快速的全球網路世界,
作者在本書暢談他面對事業及生活的處世之道。
唯有天天創新,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及市場存活。因此從個人的內心開始,追求信仰,創造每天快樂的心情,到個人工作上的創新,以至企業的創新,如此才是網路世界的處世之道。
全書分為三篇,第一篇為「網路世界,創新求存」,面對不能苟且偷生的時代,書寫網路世界的本質,不管個人或企業,為何需要以創新為生存的主軸。
在這個年代,做生意的再也沒有安樂飯可吃了。今日的市場的確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想不被激流淹沒,便只能站緊創新的衝浪板跟浪潮搏鬥。創新不是一條安穩的船,風平浪靜中無法誕生偉大的創新。
創新不是閉門造車,靈感不是來自內在的思考。沒有外界新事物的刺激,只是將舊有的知識重新整理、將舊概念回收翻新(recycle),是無法產生創新的靈感。只有透過與外界互動才可以發現新知識。
第二篇為「靈魂洗禮,創心世界」,在極速的資訊時代,為何要找到自己心中的信仰,身心如何安頓,在拚事業與顧家庭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
黎智英認為,只要做事夠拚命,成功是不難的。事業有成雖然不難,然而想在做事拚命與做人得宜之間拿捏平衡卻是非常困難的。倘若成功的代價是犧牲家庭溫暖、夫妻感情和兒女親情,你還會拚搏嗎?
面對網路時代的時間壓迫感,他的解藥之一是信仰。宗教信仰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意義和目標,帶來精神上的寄託。不過也並非只有宗教信仰才能帶來精神的寄託,視工作為創作,給別人提供更好的貨品,更大的效益,或是替人們提供更大的方便,或者透過工作探討和實現個人的天賦和能力,以這些為人生目標,都是很好的精神寄託。
第三篇為「風暴世界,驚恐中樂觀」,變動快速的全球化世界,看黎智英如何以他獨特的觀點解讀世界經濟。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網路世界讓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牽一髮動全局。黎智英以獨特觀點,解讀國際金融面貌。
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評黎智英其人為「其言與行按著時代的節奏,其動與靜按著時代的脈搏」,因此這樣人的世界解讀,又怎能不精采呢?
不許成功見白頭
歲月催人。年輕時我生意拍檔的兒子現今已長大成人,更有了自己的生意,在北京經營果汁買賣。他的生意非常好,很想擴充經營,有意找投資者壯大實力。他說自己有個願景(vision),今年應該做到多少生意,明年又是多少,甚至五年後他也算好了,一切都在計畫中。聽到他的計畫,我禁不住問他:為什麼外在的客觀因素要按你的主觀意願發展?
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我們可以做的是對已發生的事情作出反應。事情發生的次數多了,呈現趨勢,進而推擬出模式。再者,事情發生了,我們可以檢討經過,找出錯誤,吸取教訓,讓我們有機會修正原本出錯的地方。
因此找尋錯誤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辦法是不可行的,什麼才是可行的,透過檢討錯誤,我們可以縮窄嘗試的範圍,這也就等於減少將來犯錯的機會,換言之讓我們可以集中時間和資源在可行的方案上,從而提高效率。
當我們解決了一些問題,往往猶如把未來即時帶到眼前。我們面前的困難擺在現在,但它的解決卻在將來,消除了困難,那麼我們便好比跨越時空走到將來去了。
將來的事情還未發生,無從為我們提供有用的訊息,故此任何有關未來的預測都是無的放矢,都是估計而已。可是從實踐中找出的錯誤卻能提供資訊,確確實實地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不可行的,故此這也就是給我們提示,大概什麼是可行的。
這些大概的可行性便是我們邁向未來的台階了。為什麼不讓生意一步步的發展給你提供指引,就像在河中放下石頭讓你摸著逐步前行?何苦急著要以理想、計畫,主導及局限生意的發展?不必扮先知,只須專注解決當下面對的問題,你便可以走到「已知」的未來了。
你當然可以有願景,但所謂願景充其量只是個願景而已,它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非常粗略的發展方向,這是夢想多於具體計畫。做生意的願景是什麼?那應該是從實踐中累積下來的智慧,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的發展概念,這些概念便是做生意的信念了。信念蘊含著希望,做生意必然遇上危機,信念讓我們有沉著解決困難的定力和恆心。換言之,信念是做生意最重要的EQ。做生意,EQ往往比IQ不知重要多少倍。你可以將你的願景作為信念圖騰,卻絕不可能以此為發展計畫。
我問他,你把貨品質量做到最好了沒有?品質穩定了嗎?員工和管理團隊的能力成熟了沒有?你對這盤生意了解透徹了沒?你的管理能力是否業已到家?你是否已建立並穩固了公司的文化?員工對質量是否建立了堅強的共同信念?如果對上述問題還未有肯定的答案,那麼你只不過是在出售未完成的作品而已。就算是最有創意的畫家,未完成的傑作又會值得多少錢?也許沿這方向去想,你便會明白我要說的是什麼了。
現今你的公司尚未成形,你又還未作好準備、鞏固好基礎;貿貿然引入資金擴張,你有把握管理好一盤規模更大的生意嗎?今日集資擴充,骨子裡恐怕你不過是要膨脹自己的自我(ego),而不是為了滿足顧客的需要,那又是生意經營之道嗎?聽我這個過來人說吧,做生意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滿足顧客的需要,而不是膨脹自己的自我呀。
不少做生意的人都好大喜功,以面子和野心為發展生意的目標。也就是這個原因,不少既聰明又有本事的人都生意失敗。不少人都大有本事克服外在困難,可是對自己的弱點卻懵然不知,又或知道卻拿自己半點辦法也沒有。多少有本事的人是栽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栽在生意的困境裡,他們好高騖遠為虛榮心的亢奮迷惑而喪失方向。經驗告訴我,要是沒有無的放矢地擴充,好些人是不會陷入生意困境的。
不要以生意為使命,也不要以生意為理想。一旦把生意理想化你便不難誤入歧途。千萬不要忘記,你到底是要賣些什麼給顧客?
世姪堅持他賣的果汁品質最高、最好喝。我再問他,你是誠心誠意,真的是賣最好喝的果汁給顧客嗎?你可以將這個目標凌駕其他目標甚至賺錢之上嗎?你真的相信品質最好的果汁便是賺錢的必殺技嗎?如果你真以此為信念,那麼你未來的發展便有把握了,因為這個信念能提供你力量幫你克服生意中必然出現的各種災難。有這樣的信念,那麼你已走了一半邁向成功之路了。
聽到我這麼說,他顯得非常激動,看來頗為我的話所激勵,想知道更多我做生意的心得和道理。於是我便繼續說:「你要知道,你不是賣果汁,而是賣專長。你應該把提供最好喝的果汁的能力變作你個人的專長。要是你可以把自己的靈魂放進品質裡去,那麼你便在品質中成功地融入自己的特色了。
對顧客而言,你提供的品質便是服務,故此你是顧客的僕人。品質的存亡也是你靈魂的存亡,品質的好壞也是你個人的好壞。品質有瑕疵,便是你個人的瑕疵。你能謙卑的當起顧客的僕人嗎?這種謙卑很重要,只有不恥下問拿出不斷求進步的虛懷,你才可以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果汁。
你是否有信心,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缺失?這看似個毫不重要的問題,卻是致命的要。試想,要是你沒有坦然面對缺失的虛懷,一看見錯誤便只顧奪路而逃,而不是面對現實,設法解決困難、矯正錯誤,因為怕犯錯,便不敢作任何決定,那麼你還可以做得出什麼來?你還年輕,還有許多錯誤要犯,很多東西要學,為什麼硬要將生意做大蓄意犯錯以增加學習成本呢?
你的生意還處於建設期,應集中人力物力、時間資金扎扎實實地發展出自己的專長。反正不刻意揠苗你已有錢賺了,那又有什麼好著急呢?不如利用當前的利潤慢慢發展吧。逐步發展,無論是你公司的人才或你自己的能力,才會有時間成長、才可以累積經驗。這才是最穩定、最健康的發展啊。為什麼要將自己成為野心的奴隸,盲目擴大生意呢?不少生意都是大有資金,可是人才還未發展好,做起事來力有不逮,因而處處碰壁最後倒閉的。
不要只顧幻想生意會做得多大多大,人不是要做大生意才會開心的。你做生意的經驗尚淺,還未知道自己是否是個做大生意的材料。做檔中型甚至小型生意,你可能會更勝任、更開心呢。像好些事情一樣,做生意順其自然好了。
沒有多少人是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有多少能力的,猶如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弱點一樣。事實上不少人本來只想做檔小生意,卻意外地做出了一盤大生意,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天分都還不了解。
同樣,更多的人是高估了自己能力,忽略自己的弱點或缺點,給自己的野心俘虜擴張生意,最後管理不來,以致倒閉收場。生意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是勉強不來的。我們盡己所能,順應自然的模式發展,那才是發展生意的最好策略啊。
五十九歲的覺悟
我認為,只要做事夠拚命,成功是不難的。事業有成雖然不難,然而想在做事拚命與做人得宜之間拿捏平衡卻是非常困難的。倘若成功的代價是犧牲家庭溫暖、夫妻感情和兒女親情,你還會拚搏嗎?
有些人為了追求成功,不顧一切的拚命工作,忽略了家庭和兒女,把這視為理所當然。心無旁騖地專注投入工作是對的,可是不少人卻往往將家庭視為公司的一部分,跟老婆分工合作,她管內我管外。總之給夠家用,便履行了做丈夫的責任;若能為家人提供好的生活條件,便是個好丈夫。
這些為了工作將親子關係視為上司與下屬一般的人,只會對子女下命令,不會溝通;親子之間,在物質的賞罰之外,完全沒有精神的鼓勵和情感的撫慰。夫妻感情、兒女親情通通變成了利益交換、市場買賣,這又還成個家嗎?事業成功並非生命的一切,可是不少人為了事業的成功卻付出了一切。
如今市場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物質繁榮,讓億萬窮人翻身,但也加劇了競爭。今日再也沒有一個安穩、平靜的工作環境,也沒有什麼中庸之道。只有fast track和slow track之別,只有在fast track上的人才有較好的薪酬待遇、較多的機會。可是要走上fast track,卻往往要作出很大的犧牲。
《財星》雜誌(FORTUNE)曾有則關於多明尼克‧歐爾(Dominic Orr)先生的封面故事。歐爾先生是在香港長大的澳門人,他在矽谷大有來頭,事業非常成功。可能是從歐爾先生身上我彷彿看見了自己從前的影子,也可能是家庭對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因此歐爾先生為了工作一步一步地毀掉婚姻、家庭的過程,令我觸目驚心,感同身受。
歐爾先生是個工作狂。他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工作十八至二十個小時。有時回家早了,也只顧著回覆電郵,用電話談業務或者招募新人。工作讓他神情緊繃,脾氣變壞。他不跟家人交談,碰面也不多望一眼。跟家人只有爭吵衝突,覺得他們是工作的絆腳石,對他們大聲吆喝。
就算是星期六或星期日從外地洽公回來,一下飛機,他也直奔公司開會,不回家與家人團聚。一般人有了孩子,通常都會稍為放慢腳步,陪陪孩子,享受一下家庭生活。歐爾先生的眼中則還是只有工作。當他在惠普電腦公司(Hewlett-Packard)工作時,女兒在香港出生。太太分娩後的第二天,他便丟下初生的嬰兒,和身體、心靈同樣脆弱、極需丈夫陪伴愛惜的老婆,飛往加州與公司總裁見面(時至今日,提起這件事,他的前妻依然非常怨忿)。
翌年,他母親去世,第二天他便飛到外地參加營業會議;為了等他,他母親的葬禮要延遲三天。當時他完全不覺得這些做法有什麼不妥,男人就是要以事業為重嘛。
歐爾先生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做生意的,自小便習慣了祖父和父親整天在外工作,家裡只有女人和傭人。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倫理價值觀長大下的他,認為男人結婚、有孩子,丟下家庭專注於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後來,他父親罹患癌症去世,家道隨而中落,意識上(或潛意識上)他想重振家聲。因此對他來說,拚命工作不僅是為了事業有成,更是他的天職了。
歐爾先生的事業無疑有成。離開惠普後,他擔任過幾間新創的高科技公司總裁,賣了公司給加拿大的北方通訊,更讓他賺了好幾億美元。事業和財富都有了,家庭卻破碎不堪。為了兒子的學業成績和電話費用,父子倆大吵一架,完全沒有溝通。女兒看到父親和哥哥爭吵便躲起來,不敢跟父親見面。太太和他貌已不合,神則更遠。直到她知道他有了外遇,關係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有一晚,他罕見地回家吃飯,碰巧兒子跟女友鬧分手,在電話上糾纏不下,一家人都等著兒子開飯,他怒不可抑,大聲叱責兒子,威脅要拿走他的電腦。深受與女友分手折磨之苦,再受到一向冷漠的父親叱喝和威脅,兒子又怎能不怒火中燒?當下他立刻想報復,想要毀滅他心愛的東西。
於是,晚上趁家人都熟睡了,兒子拿起壁爐上的火鉗和滑板走進車庫,用火鉗砸打父親的愛車日產Infiniti,連門柄也打掉了。再拿起滑板,用鋼輪對準車的每一塊鐵板,用力撞擊,非得造成最嚴重的損壞不可。
第二天,天未亮歐爾先生便開車趕赴一個早餐約會。他全神貫注在工作上,絲毫沒覺察車身的損壞。一個小時之後,早餐會結束,他才見到愛車千瘡百孔。那一刻他驚愕得暈眩,眼前看見的不是千瘡百孔的坐駕,而是千瘡百孔的家。他覺悟到,為了事業,他在fast track上失控了開overdrive,全神貫注往工作中去,心甘情願地犧牲了家庭。眼前這輛破車是這個選擇的後果,他知道要彌補全家人。
可是,覺悟來得太遲了。那時太太已決定離開他,搬出去的時候,她狠下心將一雙兒女留下,因為她知道,帶走一對子女,他們將從此失去父親;不帶走子女,那麼他們還偶然有機會見到父親。她寧願住得近一點,每天下午回來照顧兒女,給他們煮晚餐,然後帶著滿臉淚水開車離開。家是破碎了,大家仍拚命地維繫親情。
人之初性本善。覺悟了的歐爾先生決定走出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暗無天日的窄巷,尋找人生的光芒。他辭掉了工作,學習園藝和廚藝,煮飯給兒女吃,開始學習照顧家庭。兒子學業出了問題,他跟兒子一起到日本學習日文三個月。他說這段日子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歐爾先生一直要做個完美的人。不過,他心目中的好僅是做個好上司、好同事。見到破車的當下他才明瞭,一切是從家庭的溫暖開始,只有在家人愛的烘焙下,才會對別人有憐憫之心,才會有愛。當不成妻子的好丈夫,又豈會在公司當個好同事?當不成兒女的好父親,又豈會是下屬的好上司?愛心是從家裡培養出來的。
歐爾先生後來返回工作。他還是像過去一樣的拚命,但心裡多了家庭和兒女,這種牽掛令他在百忙之中還跟兒女維持親密的關係。牽掛之情自然使他非擠出時間來關心兒女,分享兒女的快樂和痛苦。這點關心讓他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不少人把「工作之餘要負起社會責任」掛在嘴邊,卻沒有多少人會說在工作之餘,要關心、愛護妻子和兒女,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家庭尚未照顧好,便想慷慨、偉大無私到要拯救整個社會,這樣的人是不是太無情和虛偽了嗎?
家庭破碎,卻攬著事業成功的光環而自豪,這樣的成就不是太空虛了嗎?我們努力工作,為的不外乎生活快樂。沒有家庭溫暖、夫婦感情和兒女親情,這樣的人又會快樂嗎?真正成功的人,都能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取到一個美好的平衡點。
PS:收筆之際,我剛好五十九歲。Alleluia!